首页 > 公益宣传 > 专题专栏 > 电梯监管改革专题 电梯监管改革专题

众人都说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好——广州、东莞、深圳、中山采访记

发布时间:2015-12-11


众人都说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好——广州、东莞、深圳、中山采访记

 

 

  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自20125月在广州、东莞试点开始,之后在全省次第铺开。屈指算来,至今已有3个年头。3年来情况怎样?老百姓对之是赞还是弹?是笑还是哭?

  “打柴问樵夫,行船问艄公。”带着上述令人关注的问号,《南粤质量》派出的采访组,顶骄阳,冒酷暑,走马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等市,广泛接触有关各方,问政民间听取意见,所到之处,听闻叫好之声一片,而反对之声式微无闻。

  众人都说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好!好在哪里?综合各方七嘴八舌的说法,可以概括为8大亮点8大好——

  第1“好”

  明确电梯“使用管理人”首负责任

  物管公司对电梯安全担当负责

  以往,人们进入电梯轿厢,抬头望去,会看到盖着质监部门红印的“电梯检验合格证”——这实际上是质监部门为电梯安全所作的“担保书”,政府部门都检验过了,担保了,万事大吉啦!也许,乘客这样想问题还不是很大,而电梯管理人也这样想,问题就大了——“政府部门已检验过担保了,我也没有什么责任了,电梯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你们找政府部门去。”

  这是原电梯安全监管体制最大弊病之所在。武汉大学质量管理学院院长程虹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会上谈及于此:“由政府部门给电梯安全发合格证盖大红章,全世界仅中国独有。政府部门包揽太多,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有鉴于此,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坚决转变以强化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安全监管理念,积极引入社会监管因素,理顺电梯制造、安装、使用、管理等各环节权责关系,构建起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电梯安全运行责任链条。为此,提出了由“使用管理人”首负责任,把本属于企业的确保电梯安全的第一责任还给企业。

  首负责任的物业管理公司,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一改革呢?

 

  “以前,我们认为电梯维保由专业的维保公司负责,与物管无关。而且电梯都有质监部门盖的‘电梯检验合格证’,出了事也不是我们的责任。改革后不一样了,电梯投入使用前要确定使用管理人,我们物管公司作为使用管理人,要签订使用管理合同或‘电梯使用管理人安全使用承诺书’,这就意味着我们物管公司对电梯安全管理承担起了不可推脱的第一责任。”东莞市金福苑物业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张晓东说。

  对于“使用管理人”首负责任这一规定,深圳市众益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高茵表示理解和赞成,他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业主出钱委托物管公司对电梯进行管理。我们有责任确保电梯使用安全。万一发生事故,我们是直接管理者,也是第一在现场的管理者,由我们承担第一责任,首先处置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

  采访中记者发现,经过三年的改革,物管公司的管理者普遍已经在思想上接纳并认可“首负责任”。那么,在实践中“首负责任”又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什么改变呢?

  东莞市金福苑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三个楼盘共拥有130台电梯。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后,该物管公司采取了几项重大举措:一是对选择的维保公司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和重新选择。以往,选择维保公司的依据是价低者得,现在,把确保质量放在第一位。经过考核,发现所选择的维保公司中,有一家报价虽然较低,但维保工作不落实,所填定的《维修保养记录表》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弄清情况后坚决更换了这家维保公司;二是建立健全了有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对照使用管理人所要承担的义务,逐条规定落实制度。如规定至少每周1次的电梯自检,并记录;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业主正确使用电梯;加强对企业员工电梯困人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等;规定确保电梯紧急报警装置有效使用和值班人员在电梯运行期间在岗,等等;三是进行一次全面的电梯安全检查,发现和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三年来,该公司负责三个楼盘的130台电梯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采访组在采访中发现,经过电梯监管改革,电梯使用管理人对管理的责任心都大大增强了,普遍都增加增强管理力量,建立健全规章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挑选维保公司方面,一改以前选择“质次价低”的不良现象,讲负责、讲质量,维保市场的风气已为之一变。

  第2“好”

  构建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维保体系

  电梯制造企业挑起维保“重担”

  电梯安装使用后,维护保养直接关系电梯的安全使用运行,甚至可以说,维保质量是电梯安全使用的关键环节。以往,电梯使用管理人往往选择“质次价低”的维保公司负责维保。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明确把电梯的维护保养纳入到电梯制造单位售后服务范畴,作为制造单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鼓励和提倡电梯制造单位直接从事或者通过授权和委托其他维保公司对其产品进行维保,并由电梯制造企业领取维保资质证书,逐步建立起电梯制造企业从设计、制造、安装、维修和保养的全过程终身服务制,构建以制造企业为主体的维保体系。

  对此,有关各界几乎众口一词都给予肯定和好评,尤其电梯制造生产企业更是对此啧啧称道。

  东莞市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创喜对采访组说,电梯制造企业为自己生产的电梯维保“好处多多”,他总结了四个方面:第一,产品如同自己的孩子,父母最熟悉孩子的脾性,自己的孩子自己抱,电梯维保由电梯生产制造企业负责,干起来得心应手;第二,电梯制造企业与单纯的维保企业相比,前者的技术手段、零部件供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电梯使用单位中的信用度和质量较高;第三,安装、维保延伸了产品的附加值,企业从维保中又开拓了新的业务;第四,维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收集用户意见、发现产品瑕疵和安全隐患的过程,企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改进产品不足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曾智文说,过去,公司把产品销售作为公司业务的全部,忽视了维保市场的巨大潜力。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后,我们公司将拓展维保业务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售后服务方面推出诸多新举措:比如,建立起售后的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电梯和生产企业间的在线沟通平台,并实时监控电梯的运行状态,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曾智文说,随着电梯设备安全管理的要求增加,未来的电梯市场将由单纯制造转向电梯生产、安装、维护保养全链条服务。电梯生产制造管电梯一时,电梯维护保养管电梯一世,对电梯生产制造企业来说,这场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既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更为我们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据了解,广东省内各电梯生产制造企业,目前已普遍进入维护保养电梯业务领域。东莞市三洋电梯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创喜介绍说,该公司正式签订合同的电梯维保已达3000多台。

 

 第3“好”

  改“行政许可”为电梯制造企业“授权”

  维保企业靠质量赢市场

   电梯行业“三分产品,七分保养。”据专家介绍,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改革之前,由于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和利益驱动,使用管理人选择维保公司倾向于“哪家便宜选哪家”,维保市场长期处于低价竞争的恶性状态,严重影响电梯运行安全。

  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另一项引人关注的内容是,由电梯制造单位自己设立或者委托的单位维护保养其制造的电梯,无需获得行政许可,维保质量由电梯制造企业负第一责任。

  “改革前,维保单位必须获得相应的资质和行政许可才能承担维保工作。广东省共有700多家维保企业,质监部门监管起来非常吃力。改革后,让电梯制造企业去为维保企业‘把关’,权力还给电梯制造企业了,从管700家维保企业,变为只管90多家电梯制造企业,工作效率一下提高了。”广东省质监局特种设备处的一位负责人说。

   电梯监管者认为这项改革提高了监管效率,作为当事人的维保企业如何评价这项改革的功过呢?

  “改革促进了维保市场快速‘洗牌’,对那些‘山寨’公司起到了明显的遏制作用”,东莞市振兴快捷电梯公司负责人叶日喜这样评价。经过角逐,叶日喜所在的公司获得日立、奥迪斯、三菱、迅达等多个电梯品牌的维保授权委托,“因为由电梯制造企业授权的维保单位维保质量出了问题,电梯制造企业自身也是要负责的,所以在授权时,他们就像招标一样对维保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审查,没有真本事,别想拿到他们的授权”,叶日喜说。

  改革后,维保公司一方面要接受电梯制造单位的考核,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客户的挑选。广州市兆益电梯维修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兆民说:“只有扎扎实实提高维保质量才是硬道理”。该公司在改革后建立起巡视监控制度和用户回访制度来改进维保质量。该公司指派专人不定期对维保现场进行巡视,逐一核实维保项目,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处罚违规维保人员;另外,公司定期派人拜访用户,获取用户反馈信息,同时,让维保人员把定期维保的工作情况及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用户报告,并让用户签字认可。

  据了解,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后,电梯维保企业各出高招,普遍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广州市通力电梯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启杰接受采访时谈得很独到。他说,现在不同于过去,维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精湛的技术和电梯质量安全。电梯属于机电设备,其机械部件、电气元件、安全保护装置等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发生磨损、损耗、疲劳等现象,导致不稳定甚至失效等情况,最终都可能造成电梯运行不稳定、发生故障等,影响电梯的安全正常运行。电梯的维护保养不是“修电梯”,“养”是预防性的、主动的,是根本,“修”则是被动处置性的。如同人一样,是养生好还是生病治疗好,答案当然是养生好、治未病好。因此要采取预防性维护保养,通过定时定期清洁、润滑、调整、检查,可以降低突然停梯风险,保障用户使用电梯安全,提高设备系统的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据此,该公司在两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一是加强电梯门的安全可靠性维保,因为电梯故障50%以上发生在门上。二是特别加强使用一年之内的新梯的保养,因为这段时间业主处于装修施工阶段,对电梯品质有影响,发生故障率较高。此外,该公司还实行差异化服务,着重在“态度更友好、服务更周到、布点更密集、响应更迅速”四个方面用心提供“优于竞争对手,超越客户期望”的差异化服务。提出不仅要比竞争对手“跑得快”,还要永远比客户“想得多”,以赢得维保市场。

  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质量好的维保公司在改革中已普遍尝到“甜头”。东莞市振兴快捷电梯公司负责人叶日喜便反映说,由于公司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并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维保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这样一来获得客户的信任,业务量大增,维保电梯数量已由改革前的600多台增加到现在的1400多台。“过去曾经被低价劣质公司抢走的客户,现在又重新找我们来做”,叶日喜说。

 

  第4“好”

  建立电梯安全责任险制度

  电梯事故受害者及时获赔偿

  赔付,是电梯安全监管中的第一难题。因为电梯一旦发生事故带来伤害特别是发生人命伤害,赔偿往往是个天文数字,而对于赔付者来说,往往承担不起。因而,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前,赔付扯皮和“踢皮球”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201276日,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扶梯发生“咬人”事件,2岁孩子被手扶电梯卡断右腿。惨案发生后,该院为孩子免费进行前期治疗,花了10多万元,后期康复治疗费用和赔偿费用据计算还需要70多万元,各相关方均不愿承担责任,也都感到赔付不起,受害者的家人一直走在维权的路上。

  怎么办呢?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对此开出的“妙方”就是引入社会保险,建立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提高电梯安全风险救助赔付能力。

  据了解,全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中引入社会保险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东莞市在用电梯72094台,至目前已有61511台电梯购买了保险,占在用电梯的85.0%。广州市在用电梯已超过10万台,其中80%已购买保险,公共场所电梯责任保险已达到100%全覆盖。电梯保险一般每年交纳保险费在80元左右浮动,一旦发生事故,每次事故对受害人每人赔偿最高100万元,累计总额不超过300万元,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不愿赔付和因经济能力不足赔偿难以到位的难题。

  在各类的电梯责任险产品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统保产品。这一险种把传统险种的“谁投保,谁受益”变为“一方投保、各方受益”,即电梯所有人、使用人、生产厂商、管理方、维保单位之一均可作为投保人,且约定一旦投保,相关各方均同时成为被保险人,这就意味着,电梯出了事故,无论是谁买的保险、无论责任方是否为投保方,统保产品都会按照约定对事故进行赔偿。统保产品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变依法赔偿”为“约定事故赔偿”。一般电梯责任保险产品在常见的条款措辞情况下,对于常见、多发的电梯安全事故,如:电梯设计和生产原因、维修保养期间事故、管理人员操作过失等等均不予赔偿;并且如果所发生的电梯事故责任方认定不清,则保险公司往往以“不能确定依法赔偿主体”为借口拖延赔偿和事故索赔。而统保产品明确承保“电梯安全事故和其他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引起的第三者伤亡或财产损失,比常规的“依法赔偿”范围要宽泛很多,且不会产生索赔争议或保险赔偿因为事故定责原因发生的任何滞后情况。统保产品因其具有的优势在2013年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召开的深圳市电梯保险招标会上脱颖而出,成为深圳市首推的电梯保险产品。截至201561日,深圳市电梯责任险统保示范项目累计投保电梯数量62009台,约占深圳电梯保有量的50%

  实践证明,引入电梯安全责任险对提高电梯安全风险救助赔付能力,保障电梯事故受害者的权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2117日,广州海珠区一个小区里的市民孙婆婆,在搭乘电梯时,电梯突然出现故障,在落到一楼时剧烈摇动,孙婆婆惊慌失措,在电梯厢里跌倒受伤。事件发生后,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人员马上打120送伤者去医院,并联系维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马上赶到现场进行理赔,并垫付前期医疗费用3.5万元,第一时间便解决了孙婆婆的治疗费用;

  20128月,东莞市大岭山镇一位5岁男孩手指被电梯夹伤,鉴定为十级伤残,保险公司了解情况后,在事故发生的一个工作日内就将8万元赔款(包括3.5万元医疗费和4.5万元伤残费)支付到伤者的账户;

  2014719日,深圳市罗湖区某商场电梯急停,一老人在扶梯上摔伤,商场方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往医疗治疗,并先行垫付医疗费用,随后保险公司支付全部费用共计29260.77元;

  201485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某超市一小女孩食指两个指节被扶手电梯夹断,保险公司为其赔付金额53378.5元……

 

  与以往电梯发生事故后各责任方“踢皮球”,受害者索赔无门怨恨之声激烈的情况迥然不同,如今保险介入及时赔付的例子比比皆是。目前电梯责任险已经在全省推广,全省购买电梯责任险投保率达64%。在发生事故伤害的地方,保险公司的赔付也都很快速及时。例如东莞市自改革以来,已有34宗电梯事故或意外事件得到了保险赔付,赔付金额114.2万元,事故或意外事件伤害者,对赔付情况均表满意。

  “保险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理赔,还在于加强事故防控。”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戈对采访组说:“保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处理赔偿,而是助推电梯安全。因为电梯安全了,没有事故了,不用赔付了,对保险公司来说,就是效益,就是利润。因而,我们将事故防控当做自己的责任。”该公司成立了应急事故防控中心,每年拿出利润的10%投入到电梯安全的宣传中,包括举办应急救援演练、保险培训会、风险管理研讨会等,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的电梯事故预防知识。另一方面,对于保险的购买者来说,保险系数高、事故发生率低,所付的保险费就较低,这对他们加强电梯安全工作也起了倒逼作用。

 

  5“好”

  广州建立96333电梯应急救援公共平台

  困梯救援时间比国家规定短一半 

  依照法律规定,电梯发生困人故障后,相应的维保单位应当在30分钟内抵达现场,在2小时内将被困人员救出,否则将构成责任事故。专家介绍说,当乘客被困无法得到有效的安抚和救助时,将会使社会公众对电梯的安全感普遍下降。为有效提高困梯救援效率,我省在电梯安全监管改革中,广州市创造性地率先建立起96333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对全市范围内的电梯困人事故实施信息统一受理,资源统一调配,救援过程统一监控。

  采访中,广州市的有关各方,对此举措均交口称赞。广州市花都区新乐街一小区的居民林小姐向采访组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次困梯经历。

 

  2014925日上午9时左右,林小姐在自家小区乘坐电梯时突然遭遇停机,被困于电梯中。此时,她看到电梯内粘贴着“电梯应急电话96333”的标志,马上拨打了该电话。话务员接通电话后询问她标示在电梯上6位数编号,通过在系统上查询该编号,不到30秒话务员就准确定位了林小姐被困电梯的具体位置,并表示会马上联系救援人员到现场救援。18分钟后,救援人员赶到了现场,用了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把林小姐从电梯中安全救出。

  “以前觉得困梯是件很可怕的事,听说过有人困梯几个小时之后才被发现并解救出来。然而我那次困梯,在拨通了96333电话后,就一点不慌张和害怕了,因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有安全指引和安抚,而且救援人员赶到现场之迅速真出乎我意料。”林小姐为96333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林小姐这次困梯事件救援过程中的小插曲:“在接到林小姐的求救电话后,话务员马上派遣了该电梯对应的签约维保单位前往现场救援,但由于救援路途中出现塞车,维保单位表示会延误,不能确保在30分内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后,话务员通过GIS地理信息定位系统,迅速找出该电梯附近的救援站‘日立电梯(花都)救援站’,并派遣应急救援站前往现场进行救援,这才保障了林小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救出来。”据介绍,广州市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成立了由一级响应为主、二级响应为辅、三级响应为保障的三级电梯应急救援网络。一级响应是电梯所属维保单位,二级响应为邻近的电梯应急救援站,三级响应为911消防部门。目前全市12个行政区共设立121家电梯应急救援站。在维保单位(即一级响应)未能及时前往电梯困人现场时,96333话务员会派遣就近的应急救援站(即二级响应)进行救援工作;如二级救援站人员未能及时到达现场时,96333话务员将启动三级救援网络,通知消防部门119前往现场救援。

  据广州市质监局统计,2014年广州9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解救被困电梯人员14606人,平均每天解救40人,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平均用时15.8分钟,比国家规定的时间(30分钟)缩短近一半,现场实施救援平均用时仅为8.2分钟。

 

  第6“好”

  专项整治“老旧”电梯与建立电梯维修金制度

  “老旧”电梯改造难问题有效破解

  按照电梯老化年限15-25年测算,广东已进入了电梯老化期。大量上世纪8090年代安装的“老旧”电梯,由于制造安装时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等原因,安全性能上存在一定不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机械部件磨损、电气元件老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导致“老旧”电梯故障率较高。搞好“老旧”电梯的整治和改造,是直接关系电梯安全的刻不容缓之事。广东省电梯监管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破解“老旧”电梯整治和改造难题。

  试点市之一的东莞,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尤为突出。

  自20145月起,东莞在全市组织开展‘老旧’电梯专项整治工作。针对定期检验项目无法有效覆盖“老旧”电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结合“老旧”电梯故障多发环节,组织检验机构开展专项检验,新增了平衡系数试验、下行制动试验、有载试验等近10项检验项目,对“老旧”电梯进行全面体检。

  “截至目前,已共对1955台‘老旧’电梯进行了专项检验,发现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1817处;自启动‘老旧’电梯专项检验工作以来,‘老旧’电梯的定期检验合格率从前期的28.7%逐渐上升到后期的52 %,不合格发现率从前期高达71.2%下降到后期的48%。”采访中,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东莞检测院高级检验师、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何若泉用一连串数字说明了东莞市在电梯监管改革中对该市老旧电梯整治所取得的成效。

  电梯维修、改造资金落实不到位,是“老旧”电梯消除安全隐患的主要制约因素。东莞市除了对“老旧”电梯开展专项检查外,还按省里的统一部署,开展另一项重要改革——修改住宅专项维修金管理办法,增设了电梯维修资金备用金制度,规定提取不超过专项维修资金总额的10%成立备用金,允许物业服务企业在发生电梯紧急故障时凭有关证明资料直接申请动用,无需全体业主的投票表决,这明显提高了申请住宅维修资金维修电梯的效率,发挥住房维修基金在保障电梯安全方面的作用,解决了电梯维修金难落实的问题。

  “过去,申请维修资金需要经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但一些业主对申请维修资金大修、更换电梯不理解,认为这是开发商的责任,与他们无关,因此找业主签字难度很大;再加上电梯申请维修资金程序比较复杂,耗时很长。改革后我们可以更便捷地申请到维修资金对电梯进行大修或更换,解决了老旧电梯带病运行或长期被停用的问题,也化解了由此引发的矛盾。”东莞市南城区菊香苑、稻香村小区业委会代表张礼奎对改革表示十分认可。

  电梯维修改造资金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老旧”电梯的改造。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维保部经理许忠介绍说,三菱公司开发了一种对“老旧”电梯升级改造的技术,涉及的广东范围内的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对这项技术很重视,而且开始有意识、有重点地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目前,广东范围内的电梯升级改造工作明显比国内其他城市快,全国升级改造700多台,广东完成300多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去年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对部分“老旧”电梯集中的省市开展了在用“老旧”电梯安全状况抽查,抽查中东莞市的“老旧”电梯不合格项目发现率低于北京、上海、沈阳、重庆等城市,安全状况位居全国前列。“东莞市‘老旧’电梯安全状况优于全国多个大城市,这与我市在电梯改革中针对‘老旧’电梯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何若泉说道。

 

  第7“好”

  基于大数据模式的电梯监管

  预警电梯事故 优化资源配置

  全球已经迎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越来越有用的资源。在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中,广州市利用大数据创新政府监管手段,通过挖掘检验、96333平台等产生的海量数据,建立行为模型,为精细管理和前馈管理等奠定坚实基础。

 

  登录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网站(http://www.gz96333.com/),其中有一栏是“统计报表”,该栏目公布了中心每月统计的广州市电梯安全状况简报,内容包括每月各类场所电梯应急事件所占比例、该月发生三次以上困人事件的电梯使用单位名单,各类困梯故障原因比例等。

  “海量数据分析是96333平台的额外收益”,广州市质监局有关领导说。大数据重视在海量的数据收集中发现不能依靠直觉发现的知识。广州市电梯安全运行监控中心的设置恰好符合这一特征,它记录每一条随机性的乘客求助信息,从这些数据背后可以分析出隐藏的规律。例如,201396333指挥中心共收到8054宗困梯故障,但其中46.39%是由于停电、装修沙石、生活垃圾、用户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颠覆了以往媒体报导中维保质量是造成电梯故障的唯一误区的片面观点。随后,质监部门即对此进行通报,《南方日报》在20131212日作了题为“电梯日均困人14宗,超四成电梯故障皆因不文明行为”的专题报道。又如,通过分析201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按故障类别统计的故障原因中,电梯外因故障、门系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故障三类原因分别列前三位,占到故障总数的87.02%96333把这一数据传递给电梯管理和维保单位,加强对上述问题的检测和排查。另外,依托大数据模式,广州市质检部门电梯检查的工作重点由全市定检转向按比例实施的监督抽查,尤其是针对故障和事故多发区域进行抽检。

  基于大数据模式的电梯监管是质监部门改革电梯监管模式一项与时俱进的创新。把大数据模式运用于电梯监管,有助于预警事故的发生,弥补先行监管体制的不足,通过市场手段完善安全领域的资源配置,促使使用管理者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整体提升广州市电梯安全水平。

 

  第8“好”

  建立电梯监督抽查制度

  问题导向倒逼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2012521日,“监督抽查”一词正式出现在《广东省电梯安全监管改革方案》(下称《方案》)中。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检验实行的是“定期检验”。已经有了“定期检验”,为什么还要增加一个“监督抽查”呢?请看:

   从20125月开始,省质监局按照《方案》的有关要求,在广州、东莞、深圳三市共对4022台在用电梯开展监督抽查,总体情况是:不符合设备发现率为69.6%,严重事故隐患发现率为26.9%。要知道,这组庞大的带“病”工作的在用电梯,在其“定期检验”的时候都是合格的。

  为什么经过定期检验合格的电梯,在监督抽查中会发现不少安全隐患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电梯属于机电产品,其机械部件、电气元件、安全保护装置等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磨损、损耗、疲劳等现象,导致不稳定甚至失效等情况;二是电梯定期检验即实行年检制度,是在固定的时间对电梯进行检验,维保单位只要保证该时段电梯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就可通过年检。“希望在电梯定期检验环节发现电梯安全隐患是比较困难的”,熟悉电梯检验的专业人员说。

   着重从查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入手,倒逼维保和使用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这就是“监督抽查”所要完成的使命。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中的“监督抽查”,由省财政拨专款,选取一定比例的在用电梯,按照若干项涉及安全的指标开展抽查,这些项目是从定期检验项目中选取但并不局限于定检项目,所选项目“主要针对近年来群众投诉反映强烈或事故中暴露出来的涉及电梯制造、安装维修、使用和维护保养等各环节危机公共安全的项目”。

  三年来,广东省共监督抽查112673台在用电梯,占全省在用电梯总数(51万)的22%。省质监局对电梯抽查的结果进行通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同时,将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电梯移交质监稽查部门立案查处。

  连续三年、五次的监督抽查,由于其强化了抽查的随机性、检验项目的灵活性和发现问题的目的性,所以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全省在用电梯的质量状况,为广东电梯监管改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三年的数据显示,2014年不符合项发现率为17.20%,远低于2013年的33.63%2012年的39.64%2014年的严重事故隐患和重大问题发现率为0.76%,比2013年的1.1%减低了0.3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1%。这说明,广东电梯安全监管改革的相关措施已发挥作用取得了成效。